Loren J. Giesler,延伸植物病理学家

致病源

大豆锈病,又称亚洲大豆锈病,是由大豆锈病引起的 Phakopsora pachyrhizi 这是一种侵略性的病原体,在过去的十年里,已经从亚洲蔓延到非洲,南美,现在美国。这种疾病的产量损失非常严重,据报道损失10-80%。2004年秋天,美国首次发现大豆锈病。从那时起,国家哨点图网一直在监测这种疾病的传播和发展。

疾病的症状

大豆锈病的症状最常在叶片上观察到,并将开始在较低的冠层。叶柄、豆荚和茎上也可发生病变。一旦植物开始开花,症状迅速发展,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导致显著的落叶。病变首先表现为小的、黄色的、形状不规则的斑点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病变扩大到直径的1/16到1/12英寸,颜色为棕黄色到深红棕色。在每个病变中都有少量到几个火山状的尿囊(产生孢子的结构)。随着锈病严重程度的增加,植物会过早地失去叶子,通常会提早成熟。大豆锈病的病变与大豆其他叶面疾病相似,可与褐斑和细菌性脓疱混淆。看到 大豆病害概况I (EC1903)。

落叶黄色小

落叶黄色小

病变扩大棕褐色或深红色

病变扩大棕褐色或深红色

Volcano-Shaped多脓疱

Volcano-Shaped多脓疱

良好的环境条件

温度在54°-84°F(65-80°F是最适宜的)之间,相对湿度在90%以上12小时以上,有利于大豆锈病的发展。大豆锈病可以在白天温度高达100°F的情况下活跃,只要夜间温度处于疾病发展的最佳范围,就可能更高。为了使孢子发芽并感染植株,需要连续6个小时的叶片湿润。随着叶片湿润期的延长,感染会增加,最长可达12小时。在南美洲,严重的锈病发展与降雨有关。

管理

遗传抗性

对大豆锈病的遗传抗性已经被鉴定出来,但还没有显示出持久或有效的很长时间。许多公司和私立大学项目正在筛选遗传物质,以确定新的来源,并结合已知的耐药性来源。目前还没有商业抗病品种。

文化习俗

在某些地区,种植日期和成熟期可能会影响大豆锈病的影响。在这方面还没有做过研究。

化学/生物控制

如果病害发生在大豆作物从开花期(R1)到结实期(R6)的敏感发育阶段之前或期间,使用叶面杀菌剂来防治病害将是至关重要的。参见“用于管理大豆锈病的杀菌剂”链接,了解有关可用标签产品的更多信息以及用于治疗和预防的指南。当病害严重程度为10%(叶片带锈率为10%)后施用杀菌剂时,杀菌剂的效力显著降低。一项研究表明,在田间首次发现大豆锈病(R5)后,如果延迟施用杀菌剂1周,产量将下降17%,如果延迟施用2周,产量将下降38%。

链接